最近(1997)在新聞報導上看到,南橫在選舉及提昇經濟的考量下又要準備開始興建了,當然環保團體對此是一定群起反對的,因為南橫對自然生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。
在我們所居住的城市,也有一些專題討論交通建設的爭議,不過一方面是拿著多年前民意調查評估的政府官員,這些民意調查可是絕對尊重環保考量的。而另一方面卻是護衛家園的居民,反而是這些居民反對多年前自己所下的決定呢!都市人口邁入百萬大關其中的導火線是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,目前以每月二千人移入速度增加的卡加利市,在八年內,人口將達到一百萬。同時目前卡加利的房屋興建率也是最近二十五年來最高的。依照照以上統計的結果,若是交通建設未依計劃持續改善的話,由目前都市最邊緣到市中心,目前開車三十分鐘的車程,將在數年內成為須要一個小時。
因此市政府即依照多年前的交通建設計劃,準備要拓寬一條主幹道。因為拓寬,因此要拆掉一些房屋。在加拿大的拆屋補償金可是非常高的,因為其土地或房屋計價標準只有一個,就是市價(與王建宣的政策同),並沒有一個為財團護航的公告地價。所以除了按市價補償之外,還有許許多多例如拆遷費、人道補償費等,名目繁多。反正屋主是絕對不會吃虧的。以環保為前題的公共建設可是多年前的交通建設規劃,主要是基於環保團體的要求,反對在原有都市周邊的河道上增建橋樑,因為橋樑會影響河道旁公園的自然生態。若是不增建橋樑,那麼只好往不須要過河的地方開路,那就是拓寬既有道路了。所以這一個市政府的交通建設計劃,是絕對充份反映民意的。
不過人都有私心,若是道路不通過咱家即罷,通過咱家則一定反對。反對的理由倒不是補償費多少,而是對居住多年當地的感情,生活習慣等。所以當真正要拓寬道路時,當地居民又說為什麼不去延長另一條道路,但是另一條道路要增建橋樑,破壞生態耶!
最後結果倒底是如何?仍依環保團體的意見!或是按照現在當地居民的意見修改交通建設規劃!當然是要舉辦公聽會來決定了,反正都是民意,其中倒是沒有高官的一句話而做的裁示。公共捷運與私家汽車另外一項較大的話題,就是為因應百萬人口,其公車、十七年前所建的捷運、或是道路等交通建設,該如何搭配!若是少建道路,就要增加公車或捷運運輸量,反之亦然,反正預算就只有那麼多。
喜好開車的居民,希望多建道路,而市政府希望大家多多使用捷運,公車。以減少因汽車所造成的污染、噪音等環保問題。當然這也是多年前的民意。另外也有其他許多方式,使未來的交通不因人口增加而造成問題。例如增加房屋密度,例如在原每一畝地上五棟房屋的標準,增加為七棟。 或是允許購物商場可以更靠近住宅區。或增加 SOHO族(在家上班族)的比例,這就必須更加強推廣網際網路、電話、傳真的使用。方法很多,可以齊頭並進,亦可專注於改善某幾項。
除了在法規上、觀念意識上、大環境上改變之外。也有許多實際的做法,例如再增加巴士路線、延長捷運、減少市中心停車位、增加停車費用等。不過這些措施或限制條件都是指前往市中心的交通規劃。在都市外環的道路建設,倒是一直繼續在進行,因為道路建設都是優先於其他地上建築之前,先行規劃興建的。使用者付費因著預算有限,須要建設的項目非常多,因此不得不加以選擇。不過另一個解決之道則是引入〞使用者付費〞的觀念。原來加拿大的公路沒有一條是收費的。但是最近在加拿大東岸多倫多,開始啟用一條全世界最先進,也是全世界第一條的電子高速公路,這條高速公路在交流道入口處有電子收費裝置。若您是經常使用這條公路的駕駛者,可以購買一種電子認証卡,置於車中,當您通過收費檢查區時,電子探測即可自動記錄並扣除通行費。若您僅是偶而使用,則另有電子照像裝置,會記錄您車上的牌照號碼,並直接計費到您的帳號。因此完全摒除了人工收費,使車輛在通過檢查區時,亦不會大排長龍等待。
以上僅探討在加拿大各個都市,針對交通運輸上,不同的觀念與做法。相信無論最後是採用何種公共運輸方式,我們現在所享受交通上的舒適與便利,也不會稍有降低的呢!
請參考:日本神戶千萬夜景
請參考:加拿大萊斯橋 Lethbridg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